展览预告|“永远跟党走,翰墨颂党恩”——竹编工艺与棕编工艺公益展

发布时间:2020-07-09




高新区拍了拍您并邀您来看展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

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风民俗

是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

棕编和竹编就是如此

为让广大市民朋友们

了解棕编和竹编这两项手工技艺

了解其所传承的历史文化

我们特为大家安排了两场展览

↓↓↓

【展览时间】

7月1日—7月15日

【展览地点】

高新区文化馆1楼

(高新区新义西街69号)

【主办单位】

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

【承办单位】

成都高新区文化体育指导服务中心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古来有之,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其中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最负盛名,已有200多年历史。你知道吗?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可以将棕编分为棕叶编和棕草编。棕叶编在南方许多地区都很常见,艺人就地取草,沿街一边做,一边出售。蚱蜢、蜻蜓、蝉、螳螂、虾、蛇等昆虫或小动物是棕叶编最常见的编织品种,因为颜色接近、体量也适合,好手艺的艺人编织出来活灵活现。棕草编的原料是棕草,就是将新鲜棕榈叶剖成细细的丝。四川省新都县新繁镇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繁棕编,驰名海外。这一工艺常见的品种是帽子、鞋子、箱子以及各种玩具。做棕草的具体方法是用“剖草针”将棕叶根部扎穿,顺着叶脉延伸的趋势轻轻拉动钢针,棕叶便被分割成若干细条,再经过多次划切,就会成为细丝。有的剖草针是单独的一根钢针,也有的是被绑在一起的一整排钢针,被称为“排针”。2011年新繁棕编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我们棕编公益展请来的老师是罗志勇老师。罗志勇,1980年出生于棕编之乡新繁镇,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人,新繁棕编协会副会长,2018年荣获四川省第二届乡土人才大赛铜奖,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相信会在展览上为大家传达新繁棕编的匠心精髓。


展览二



【展览时间】

7月1日—7月10日

【展览地点】

中海国际社区服务点

(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

【主办单位】

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

【承办单位】

成都高新区文化体育指导服务中心


成都非遗底蕴深厚,项目众多。成都非遗传承人用创意创新,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绎出时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为成都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竹编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与簸箕、背篼等联系在一起的。但位于崇州市道明镇重庆路上的“丁知竹”竹艺馆,则会颠覆大众认知,演绎一条成都非遗人的创新之路。“要将竹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时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丁春梅 道明竹编传承人,2013年,丁春梅与父亲、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传承人丁志云,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艺馆,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向专业设计师们“借脑”,也是传统非遗开拓视野的又一法宝。从2014年起,每年除了参加全国各种展会外,丁春梅还会到中央美院进修一段时间,成为中央美院一名“编外学生”。同时利用“丁知竹”竹编馆,与中央美院等高校合作,让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艺人、新人与中央美院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创作新产品,极大地开拓了视野,让道明竹编的发展打破了农用品的桎梏,提升道明竹编产业价值,让道明竹编的未来更有信心。本次竹编工艺公益展将展出道明竹编传承人、“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创始人丁春梅系列作品,向大众展示川西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