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扬琴

发布时间:2014-09-01

项目级别:国家级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据老艺人口传,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已见有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到嘉庆年间(1796-1820)才由多人分行当演唱,用荷叶(一面苏镲)击节伴奏,以渔鼓和檀板击拍,称之为“清唱扬琴”或“扬琴清唱”,俗又称“渔鼓扬琴”。道光年间(1821-1850),艺人谢海楼首先将鱼鼓改为盆鼓,俗称“大鼓扬琴”。到光绪年间(1875-1908),艺人谢兆松又将扬琴的梯形桥改为锥堞形,使上弦方便。

民国十四年,成都慈惠堂瞽童教养所的盲童全部改学扬琴,使该处成为成都最早的曲艺专业学校。该所以三年为届,每届二十人,每年都招收盲童,共办了九届。慈惠堂出来的学生,人称“堂派”,他们人数众多,分散在全省各地行艺,对四川扬琴的传播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国时期,成都的扬琴票友邱苔荪、李鉴堂首先将扬琴传至巴中县、邻水县,并组织琴社自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都的扬琴艺人李连生被邀请到遂宁、渠县传艺,成都的扬琴艺人陈云中、邓天然、李德才被邀到南充演出并传艺。沈念慈被聘到广汉救济院传艺。其时,各地还相继成立了票友组织。成都各界几乎都有四川扬琴票友组织(琴社)。泸州有“律音琴社”、“蓝田琴社”,自贡有“釜溪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艺术得到新生,迅速发展,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如四川省曲艺团的徐述、刘时燕、万泓、李友梅,成都市曲艺团的王铁军、傅兵、邓俊如、柳素华等等。四川扬琴艺人们除演出传统曲目外,还创演了大批的新曲目:《小二黑结婚》、《黄河夜渡》、《洪湖青松》、《焦裕禄》、《铁窗训子》、《凤求凰》、《鸳鸯弦》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川扬琴艺术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受到摧残。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扬琴艺人又重新活跃在艺坛,并得到长足发展。
      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即行话“五方人”)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演唱,每人兼操一种乐器伴奏。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扬琴表演形式有说有唱。
      四川扬琴唱腔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指成都地区的四川扬琴唱腔,分“大调”和“月(或越)调”。大调是板腔体,有﹙一字﹚、﹙快一字﹚、﹙二流﹚、﹙三板﹚等版式;月调是曲牌体,有﹙月头﹚、﹙叠断桥﹚等曲牌近二十支。州调指成都以外地区的四川扬琴唱腔,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流﹚、﹙三板﹚等板式。
      传统曲目有《将军令》、《华容道》、《闯宫》、《醉酒》、《秋江》、《船会》、《渔父辞剑》、《哭桃园》、《三国志》系列、《碧莲夜深》、《仕林祭塔》等。
      四川扬琴来自四川民间,具有鲜明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其主要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诞生和成长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土地上的四川扬琴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从现存的四川扬琴词本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可以说四川扬琴以它特有的方式记载和传承了巴蜀历史文化,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究和传承的。二、艺术价值:它是典型的蜀音雅韵代表性曲种之一。三、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传承四川扬琴艺术,这是持续发展曲艺事业的需要,这也是它的价值之所在。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