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麻号子

发布时间:2014-08-27

项目级别:国家级    

竹麻号子主要流传在川西一带,尤以平乐同乐村的芦沟、金华村的金鸡沟、金河村的杨湾、花楸村广为盛传。在平乐千年造纸历史中,竹麻号子的唱调基本没有变,但唱词已变,其内容是随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造纸逐渐被机器造纸代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乐手工造纸业亦已停止,但是竹麻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并没有停止,而是留传至今。
      当前平乐一批尚健在老造纸工人,他们都能完整的唱颂竹麻号子,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竹麻号子》曾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并获奖,之后还进京参加演出。
     《竹麻号子》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富和活跃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可谓意义深远。
      根据现有精于竹麻号子的老人杨祚寿和杨祚钦讲述,千百年来传唱下来的竹麻号子内容不断改变,他们既唱祖辈的生活也唱自己的生活。这两位谈起竹麻号子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的长者还说,“竹麻号子是平乐纸文化的魂魄”。根据杨祚钦老人的推测,竹麻号子至少在清末时期便广为盛传,其上三代亲人均能唱颂竹麻号子,高祖杨成相就以造纸为生,祖父杨希键也是以造纸为生,且绰号杨双发,当时凡是以造纸为业的人都会取一个吉祥的绰号,父亲杨国伟亦是造纸工人。可见,当时很多能唱竹麻号子的人既是子承父业,又是打竹麻的人。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收集整理的竹麻号子被搬上了舞台,它代表着川西坝子特色民间文艺节目,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民歌精英汇演并获奖。如今平乐的古造纸遗址已被成都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造纸过程中的“竹麻号子”被广大游客和文艺界所推崇。
      竹麻号子是平乐造纸工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造纸工们在繁重的劳动中常借号子来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消除疲劳。它是一种由号工领唱,众多工人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音乐形式。
      在繁重的劳动中,钩子手手执长钉耙,将需要打的竹麻交给工人打,同时唱号子,一领众和,以此来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消除疲劳。速度由慢到快,接近收工时,情绪达到高潮,非常热烈。
      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所有曲调包括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扯麻花等。它的唱词内容丰富,乐段长短不一,随意性和伸缩性较强,常用“嗦咿咗”、“喂”、“哟嗬”等衬词,其中以传统的“数十二月”式最为典型。
      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激情、婉转、悠扬,唱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单唱也可联唱,是目前川西地区保存时间最长,传唱时间最久的民间劳动号子音乐。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