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洞经古乐

发布时间:2014-08-27

项目级别:省级

青城洞经古乐源于流行在青城山的古巫术音乐,张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以后,古巫音乐纳入道教仪轨音乐,乐器以竹笛、鼓、磬为主。唐代青城山道士整理道教仪轨音乐,形成“南韵”(广成韵),乐曲细腻、悠美,并传入民间。唐宋以后“文昌帝君”信仰勃兴,并成为广泛的民间信仰活动,并由此而形成专门诵唱《大洞仙经》的音乐,即洞经音乐。从元代开始,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形成洞经音乐独立流派,最初主要用于科举考试在文昌宫专门演奏,后因音乐悠美,逐渐被民间广泛吸收,形成较为固定的演奏团体。宋、元以后,由于四川战乱频繁,随着洞经古乐演奏人员躲避战乱大量流散到云南、贵州等地区,但青城山周围农村始终传承不断。到了清代,形成众多的演出班子,并因川剧的兴起,大量洞经古乐曲牌被川剧采用,至今可辨别的川剧曲牌中,尚有数十支曲牌跟洞经音乐相同。清道光年间(1821—1850),青城山下以梁、宋、王三家洞经音乐班子最为有名,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梁、王二家发起成立  “洞经坛会”,现已传承13代。

洞经古乐在清代以前是以“坛会”形式出现,坛主(也叫掌门人)负责组织演奏活动,并选定传承人,平时除定期举行带有排练性质的演奏外,主要活动在知识阶层中间,也参加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如“祈愿法会”类的民间宗教活动,也应邀到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加法事音乐演奏。20世纪20—50年代,因科举考试废除,都江堰市青城洞经古乐成立“宣化堂”、“敦化堂”、“协合堂”、“什化堂”、“和合慈善会”、“普济慈善会”、“文龙慈善会”等堂会。到20世纪90年代,部份在世老艺人集中起来已不足20人,联合成立以梁、宋传承系统为基础的“青城洞经礼乐部”活动在乡村。现经文化馆抢救组织,成立“青城洞经古乐团”,已有70余支曲牌和30人的演奏人员。
      青城洞经古乐主要以音乐伴奏唱诵《大洞仙经》内容和乐曲演奏的形态,以集体演奏形式正式演出和为道观及农村住户作祈愿类演奏。前者不具有任何宗教性质,后者则需穿戴特别服饰,作古老的传统礼仪演奏。
      青城洞经古乐保留着许多古蜀音乐的原生形态,同时也保存下了道教“南韵”及其它古乐的曲牌和乐曲。虽然它是以诵唱《大洞仙经》的文昌宫星信仰的形式呈现于世的,但其庞杂的内容却远远超过一般文化尊神的信仰,而是深刻而曲折地反映了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宗教信仰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我们研究宗教、戏剧、民俗、音乐以及科举考试、善行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无论诵唱的唱腔,演奏的曲牌、乐曲,唱腔的内容,法会的衣饰穿戴,供奉的牌位、供品,仪式的走步绕场都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使人能欣赏到古代的音乐及表现方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以及艺术风格,都是千年以上的艺术结晶,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和奇葩。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