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
项目级别:省级
川派古琴艺术自正史起在四川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说3000多年)。中国琴史公认古琴的始祖伏羲乃今四川阆中人氏,“往来阆中与都广之间(都广即广都,即今成都双流)”。他倡导伐木斫琴,以琴德育民治国。正史《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孔子问乐苌弘,苌弘为孔子之师,苌弘乃四川资中人氏。今四川绵阳、资阳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陪葬的抚琴俑;在四川雅安汉代高颐阙上也刻有“师旷鼓琴图”,而四川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不少弹琴鼓瑟的场面。可见,四川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在四川人的文化生活中比较常见,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派古琴艺术经过千年积累,真正成为琴坛的一个流派,这其中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孔山生活在清咸丰年间,本是浙江人,他少学音律,出家当道士,云游四方。在青城山中皇观留驻后,对蜀中古琴情有独钟,四处寻访琴人,切磋交流,与当地琴家杨紫东、钱绶詹等交情很深,深刻领会蜀琴风韵。1876年,他与弟子叶介福一起,将唐彝铭搜集的几百首琴曲进行改编、审定,编著了明清以来收录琴曲最多的《天闻阁琴谱》,其中《高山》、《流水》、《潇湘夜雨》、《平沙落雁》、《孔子读易》、《化蝶》、《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八首琴曲是由张孔山亲自整理,与其它谱本有较大区别,加深了琴曲的审美意味,被认为是川派的代表曲目。特别是张孔山的《流水》,运用了独特的演奏技法,创造了“七十二滚拂”,写景写情都非常有特色,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
川派古琴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其周边区域,最早的资料记载于春秋战国后期,司马迁《史记•乐书》载孔子曰:唯丘闻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话中的苌弘,可以算是蜀乐的最早的祖先。蜀派琴人,据历史记载,远有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父子;近有张孔山、顾玉成、喻绍泽等,名家辈出。川派琴曲,最负盛名者当有《高山》、《流水》。清代青城山道士、川派古琴艺术宗师张孔山,在《流水》的原谱上再创作的“七十二滚拂”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乃至人类声音的经典之一。这些历史,让川派古琴成为中国古琴艺术中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有人甚至将蜀派古琴发源地成都誉为中国的“琴都”。
唐初著名琴家赵耶利说:“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这概括了蜀琴琴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速度上是“快急”,表现在力度上是“刚强”,蜀声燥急的价值在于以“清婉”为特征的琴韵有了对比和比较。“若激浪奔雷”的演奏风格,丰富了琴曲的艺术表现力,焕发了作品的青春活力,为绚烂多姿的琴坛增添了色彩。
历代斫琴为全国之先,古今川中斫琴技艺享誉中外。
川派古琴历史厚重,文献丰富,地域特点浓郁,树一派之风格,影响中外。“流水”一曲传遍全球琴坛。川派古琴艺术是四川古文化建设和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阵地。